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房地产行业转型问题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房地产行业转型问题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达、SOHO中国等房地产商纷纷拓展新业务,地产行业转型会面临什么困难?
2017年7月10日,万达与融创中国联合宣布:融创以632亿元的价格收购万达旗下13个文旅项目和76间酒店。在收购的总代价631.7亿当中,有295.75亿是万达通过指定银行向融创发放的三年期贷款。这次交易与其说是将文旅业务出售,倒不如说是“托管”。但在万达转让后的文旅项目将维持“四个不变”的条款:即品牌、规划内容、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不变。这回万达将其在国内能够产生负债的“重”资产项目出清,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服务管理运营商。这场交易的背后是万达走向“轻资产化”转型之路。
潘石屹:SOHO转型共享办公
自2012年提出自持物业后,SOHO中国的各项盈利指标一路下滑。始于2015年初的SOHO 3Q业务,瞄准的是联合办公市场,将SOHO旗下的写字楼办公室以短租的形式对外租出去,用户可以免费享受餐点、咖啡、复印打印等服务。SOHO 3Q业务成为SOHO中国再一次转型的方向。
自2017年开年以来,长实地产不断斥资回购股票。截至2017年5月15日,长实地产共回购22次,花费资金高达36.9亿港元。同时,香港媒体曝出,李嘉诚再度参与香港地产项目的竞标。其实欧债危机后,李嘉诚旗下公司在欧洲尤其英国大举投资并购,主要集中在能获取稳定现金流的民生与垄断性行业。而黄和长实投资过的大陆基建更让人意想不到,持股超过20%的就至少有十几个。表面上在大规模抛售,实际上并不影响他在内地和香港的布局。
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转型主要朝着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上至服务业、金融业,下至建筑业、旅游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第二个方向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社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三个是通过兼并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然而,主营业务资金回收期长、净利润不理想,会对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加大房企转型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需求降低,房价回调;拿地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营业成本水涨船高,这导致了房企利润大幅度下滑。房价被热炒时,来掘金者众多,在投资者中不乏夹杂着大量投机者,市场萧条时,潮水逐渐褪去,就能发现谁才是房产市场的裸泳者。预计未来这种利润持续下降与分化的局面将会持续加剧,行业将面临地产行业转型的深度洗牌。
事实上,地产商很早都开始转型,早都都转型好多年了,比如李嘉诚,近的有融创,但也有专注主业的,比如碧桂园,但旗下也有教育,物业等产业。
李嘉诚:400亿卖香港中环中心 200亿卖世纪汇 在英国澳大利亚买买买
李嘉诚早都开始卖地产资产了,最近一次卖楼是去年的国庆节后,长实集团确认以402亿港元的价格出售香港·中环中心75%的权益,买家是以中资石油系统机构为首的内地财团。2016年10月,李嘉诚卖掉了位居上海浦东世纪大道上的世纪汇广场,售价200亿元,单价每平米7.5万元。买家是中国人寿旗下公司。与卖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嘉诚在英国,澳大利亚不断买入公用事业资产,转型力度非常之大。
潘石屹:近三年卖200亿 转型轻资产SOHO 3Q同样是去年10月,潘石屹的SOHO以49.44亿元出清凌空SOHO,而近3年,SOHO中国通过出售旗下地产项目***超过200亿元。卖资产的目的在于向轻资产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发展。这也是SOHO中国推出3Q项目原因所在。3Q项目核心是移动办公、共享办公。万达:由单一地产主业转型,转型为四大产业
万达转型也很早,如今旗下有四大集团,分别是万达商业,万达[_a***_](***,体育,文旅等),万达金融,万达网科。但是,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去年,经历了大风大雨,先是卖了文旅和酒店,然后又引入腾讯,苏宁,京东这些战略股东接盘万达商业的原投资者,可谓大出血,文旅资产卖了不少,万达网科去年年底也是大裁员,这个项目基本也是废了。不过还没放弃,据说还有后续动作。
恒大集团:由单一地产转型地产,金融,旅游,健康
恒大转型也挺早,开始搞了一堆产业,恒大冰泉,恒大粮油等,后来剥离出去了,如今是地产,金融,旅游,健康四大产业。也是交了不少学费。
融创:接盘乐视谋转型 结果最惨
融创也想转型,然后找了乐视,本以为捡了个便宜,结果发现是个大坑,150亿就这样掉海里了,现在估计孙宏斌还有点晕。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地产商转型的各种姿势,目前看,除了李嘉诚以外,其他都在转型的过程中,说转型成功还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房地产行业转型问题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房地产行业转型问题分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