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现实商业地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现实商业地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现在商业地产已经过剩了,但是新开发楼盘还配套那么多商铺,写字楼,公寓?
简单而言,就是规划部门定的商业指标太高了,背后的动机,也许是增加企业、就业和税收。
1、合理的社区底商比例,经验值大概在2-5%左右。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城市的土地在出让的时候规划部门就规定了过高的商业占比(5-10%等),导致人均商业拥有量过剩至少一半以上,再加上很多开发商不重视社区商业的规划,随便设计,导致后期运营出现种种问题,出现了很多死铺,使得社区商业的价值大大缩减。
打破这个非良性的循环的关键点是合理的商业配比。关于商业的规划前景,有兴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如何给一个商业“***”》
2、写字楼的选址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必须是在市中心商业区,而现实中受制于规划水平,写字楼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没有办法做到集聚效应(这里点名批评“CBD之都”福州,一个二线城市竟然规划了7个CBD),很多都位于人烟稀少的远郊地区,导致写字楼的空置率较高。
3、租赁型公寓(长租公寓)的真实供应是不足的,目前市面上所谓的“公寓”多为办公楼改造而成,居住体验相比真的公寓存在较大的欠缺。抛开盈利水平不说,目前长租公寓依然是政策鼓励的方向,市场需求还是存在的,尚不存在过剩问题。
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商业地产全部是住宅到哪里去购物呀?关键是政策没有配套好,如果住宅是40年产权,商业地产是70年水电都是民水民电肯定要好点,创业者成本低,有利可图老百姓也得实惠。
为什么现在商业地产已经过剩了,但是新开发楼盘还配套那么多的商铺,写字楼和公寓呢?其实开发商也不是傻子,他们所作所为都是出于逐利的目的。
拿商铺来说,一般商铺的价格是住宅价格的2到3倍,而开发商拿地的地价是固定的,成本就那么多。同样条件下,开发商当然愿意建商铺了,而且多多益善,因为商铺卖的比住宅贵多了,这样开发商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是,现实中不是开发商想怎样就怎样的,因为还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核,主要是我们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这一关。
我们城市规划部门主要业务就是“两证一书”,也就是选址意见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开发商怎么盖,其实都是规划部门事先审核好的,像绿化率、车位数小区出入口数都是规定好的,由不得开发商自行其是。
同样,如果是商住用地的话,对商服占比也是有要求的,一般占7%—10%左右,也就是说,商服和住宅的面积相比,大概占十分之一。
其实开发商是巴不得呢,他们非常乐意配合!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临街的楼盘底层基本都是商服,哪怕地段非常偏僻也这样。
现实中,商铺已经非常过剩了,而且过剩的情况比住宅还严重,但是开发商还是乐此不疲地建商服。商服越来越多,导致客流被分散,加上网购的冲击,实体店越来越难做。很多商服都无投资价值,但是开发商还是建健健!因为商服比住宅卖的要贵多了,而且还能抵押贷款,这就够了!
如何控制一个城市的商服数量?如何合理配置商服?我觉得这是在今后工作中,值得我们规划管理部门深思的问题!
1.没有商业地产加持,住宅赋能不好搞。
2.前几年拍地基本上都有商业及自持占比要求。
3.一派港资企业拿商业项目都为自持,作为自身固定资产运营,当然主要是地会升值。
4.国企央企体系内需要做一定体量城市总部、产业基地,另部分大型企业一定时期也会做总部基地项目开发。
5.其实是前几年好多行业冲击较大,其实现在商业体量放在原先实体经济为经济基础的时期完全不算多。
贵阳购物中心类型的商业地产热起来,老城沿街[_a***_]还值钱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成都重庆昆明南宁贵阳,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都是到购物中心或者专门的商场 shopping mall 等单体建筑里面去消费了,而且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原先那种街边门面的商铺,不仅消费的体验感差,同时,很多经营的业态也比较low,比如有的5元店、卖内衣***的,或者左边一家店是修指甲的,右边一家店就是卖刀削面的,消费业态的品相很难提升上去。
△花果园海豚广场
街边的门面和商铺,除了未来比较有生命力的社区店铺(服务于大型居住小区的裙楼商业形态),比如便利店、早餐、生鲜、药品、快递驿站等生活服务方面的店铺,其他的沿街门面,几乎很难有更大的作为了,毕竟,市场对于供给侧的要求,已经提升了一个档次,时代已经变迁了。
在贵阳,这种沿街的门面,很多是顺着老城区的市政路两旁的人行道边上设置,业态和服务的客户层次不高,而且路边沾灰,没有形成集群效应,而且很多门面分属于各个不同的小业主,很难同一运营或者形成购物中心、商场那样的消费氛围,比如几层几层卖化妆品,几层几层卖大牌包包,几层几层专门做餐饮、母婴等,其实,现在贵阳老城区街边很多家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的可能只能够维持一个房租成本。
△老城一些街边门面
贵阳城市面积在扩大,商业地产,商业中心越来越多,人群从居住,商业消费都会扩散,所有沿街门面都会被分流,价值会越来越低!现在已经开始这样了!钱还是值些的,只是会贬值很多
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实体经济,第三产业金融房地产不比实体价值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对的概念。按照产业划分,房地产属于实体经济范畴,金融属于第三产业,属于虚拟经济范畴。
题主所说的“价值多”,表达的意思比较模糊,是不是说更能赚钱的意思?
一国经济的运行,生产是基础,当然交换、分配、消费也都很重要。离开基础环节,其他四个环节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实体经济弱化,虚拟经济是不可能支撑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相较而言,德国在保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做的很好,而美国则出现了制造产业空心化问题。
房地产虽然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但是它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gdp增长,但是对实体经济质量提高并没有太大的贡献,甚至起到相反作用。所谓房地产支柱不可持续,早已成为共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现实商业地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现实商业地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