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房地产盈利预警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房地产盈利预警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南京首套房利率上浮15%,楼市调控预警, 你怎么看?
- 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较大的佛山、苏州、大连、南宁被预警提示,你怎么看?
- 恒大上半年利润腰斩,开发商难道不好赚钱了吗?
- 住建部下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服务效能的意见》对楼市有何影响?
南京首套房利率上浮15%,楼市调控预警, 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南京首套房贷利率开始重新回归到高利率已经逐渐被大家意识到了。那么南京这边的银行这么急于调整首套房贷利率的原因也很清楚,无疑就是为了抑制投资风。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南京这样的城市重新出现首套房贷利率上浮超过10%,原因自明
第一、进入2019年后首套房贷利率上浮持续下调后,一度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房贷利率上浮达到了5%左右,投资风也随即而来。这次投资风最先开始的区域无疑是长三角地区,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城市,本身以为降低房贷利率后会吸引刚需房者进入市场,但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刚需者来的不多,投资者和改善房者确实不少,南京和苏州等部分区域的房价也在短短两个月内暴涨。
第二、提高首套房贷利率目的是为了抑制投资风无疑,这点毋庸置疑。相信看过我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单独依靠刚需和改善住房需求是无法引起房价暴涨的,房价暴涨的根本原因无疑就是投资和炒作。这点在房企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找拖、内部交易等情况屡见不鲜,只不过如今对于优质地块的房产引来的首先是投资者而已。
第三、首套房贷利率提高对于抑制真正的投资者来说作用不大,避免全民炒房或有作用。很多网友向我提出过疑问:首套房贷利率投资者如何享受得到?其实答案很简单,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后二套房贷利率也是会随着下调的。而且江浙地区本身就不缺乏购买力,如果说这个区域的是我国最富有的地区也不为过。可以说对于这里的投资者来说,全款购房基本就是常见的事情(如果能贷款肯定也会***的)。提高首套房贷利率说白了就是不希望全民炒房的出现,因为毕竟房产不是用来炒的。
楼市调控进入“因城施策”后,绝对不会允许“因城放松”
借用的人民日报的一句话,可以说坚持“房住不炒”和调控不放松还会成为2019年的主基调,虽然说楼市2019年的情况更加复杂,但是不允许大涨是前提。几点愚见:
第一、南京这样的城市本身就不缺乏购房者,放松调控力度不可取。像南京这样的二线城市因为本身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较好,加上本身优质的教育***自然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的落户。住房需求肯定是有的,也正是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来到类似南京这样的城市投资房产。2019年南京楼市开始重新火热的根本在于楼市调控政策的变相放松,比如:放松落户和房贷利率下调等,从2017年到现在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后就是这样的结果。
第二、南京房价涨的确实太猛了,或许这也是吸引大家投资的主因吧。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2017年南京住宅销售面积1208.***万平方米,销售额为1844.72亿元(计算后基本是1.52万/平);2018年南京住宅销售面积982.65万平方米,销售额却高达1936.64亿元,计算后房价达到了1.99万/平米。这也就意味着仅仅2018年南京的房价就暴涨了31%,要知道2018年对于全国大多数的二线城市来说房价都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涨幅都在10%以内。这么高的房价暴涨速度,如果是你你不心动吗?
综上,个人觉得各大城市展开人才争夺本身并没错,但是以人才争夺为借口变相放松调控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要知道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缺吸引力吗?恐怕至今80%以上的985和211毕业生都会优先选择这些区域吧,最后只想说一句:调控不能停。各位觉得呢?欢迎关心房产和经济的朋友积极留言、点赞、关注、转评哦。
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较大的佛山、苏州、大连、南宁被预警提示,你怎么看?
目前全国都处于楼市调控期,在此期间任何的价格异动或者较***动都会被预警,这是常规警示方式。
四座城市当中的佛山、苏州、大连都是经济强市,但是这三座城市在2017-2018年的普涨过程中,涨幅明显低于其他同级别城市,因此这波涨势可以定义为补涨,而不是新行情的开始。到被预警开始,这波补涨也宣告结束。
上述三城在这波补涨之前,相比于各自所在区域的城市定位,房价确实都有些低估。比如大连是东三省经济最强市,苏州在长三角经济体量仅次于上海,佛山在珠三角经济体量仅次于广州,所以其经济实力在各自区域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的位置,但是房价与其他同级别城市相比却处于中游位置,所以补涨也是情理之中,只不过像苏州这样幅度之大还是出人意料。
去年年底像太原、贵阳等中西部弱二线城市也有过一次均价异动,也是被警示之后热度逐渐消退。短期几年之内,很多城市都会消化近几年的累计涨幅或者库存,所以在再次上攻和补涨等情况都被抑制之后,未来几年大概率不会出现同时多个城市有较大涨幅的情况,整体行情将进一步趋稳。
今天也关注到这个问题了,我觉得房价上涨一定有很大市场因素,尽管出台了很多应对政策来调控,但毕竟是市场经济,受欢迎的地区还是会抑制不住的上涨,更何况群众容易有买涨不买跌的思维,越长越买,越买就越涨,即使降温,也只能是暂缓,最终上涨的趋势不会变。
恒大上半年利润腰斩,开发商难道不好[_a***_]了吗?
房地产市场都是这样的,一阵一阵的,这根市场经济是分不开的。现在***在房地产的调控房价已经趋于平稳发展了,其实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是一个处于观望的水平,地产还是主导经济的。不要局限于现在的发展,要往远了看。
恒大是比较牛的,从广州起家向全国发展,发展之迅速甚至超过很多老牌的房地产商,从数据报表上来看,利润腰斩,跟房地产行业财务会计的方式有关,地皮存量,资金的滚动利用率,楼盘销售回款等等
虽然出现一些房价调控,但房价并未跳水,所以说不是价格让利润下降,由于调控政策,收紧房地产的***,应该是让不少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时间出现延迟或暂停
近年房子出现有价无市,政策调控让炒房的人也越来越理理智,不再批量买房子,房子的成交量有所下降,市场回归正常
因此恒大的利润腰斩是相对于去年的数据,是阶段性数据反馈,不能说明房地产商不赚
住建部下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服务效能的意见》对楼市有何影响?
大家好,我是勇谈。4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服务效能的意见》,其中对于楼盘信息***集、自动核验服务、优化网签备案服务、提高数据使用效能、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指导意见。此次可以说是对于过去房屋网签备案工作的进一步细化,目的也是为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房屋网签备案和房屋信息、楼盘信息的***集速度与效率。那么对于楼市有什么影响呢?只能说目前住建部在做的只是基础工作,影响是深远的,短时间内看不出来。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在建房产?到底有多少准备预售的房产?这些数据的基础就是网签备案情况
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对于在售、在建房产的判断依据也是各地提供的网签备案数据,而各地也把网签备案作为“卡”房企的关键指标。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导致很多老百姓看到的现象与各地曝出来的数据不完全一致。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地方为了完成住建部等部门提出的“指标要求”开始故意延缓或加快网签备案速度,这样的数据说到底其实还是“失真”的。一组失真的数据,自然容易导致在房产调控政策上有所偏差,这也是很多时候国家开始放松调控、进行“去库存”效果打折扣的原因。
商品房数据尽量接近实际才能决定“房产税”“房租税”等是否执行,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呼吁的“房产税”无法按时出台的原因(因为基础数据建设都没有做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商品房销售到现在为止,因为各个城市发展程度不同,商品房推动程度不同导致了房产信息统计存在全国不一致的情况。就拿中西部来说,如今不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市区内还存在了大量的“小产权房”,甚至有些城市的小产权房还是按照正常的商品房来进行交易,虽然说法律不认可但是在民间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是跟各地的商品房发展阶段不同有关系。包括前几年实行的“棚改”(就是用商品房置换老百姓的小产权或者其他房产)和近几年开始的农村宅基地登记等其实有部分目的就是要摸清老百姓实际的房产情况,这样准确的数据才能为未来房产调控和政策出台提供依据。可惜,因为地方利益存在很多地方都不是那么配合,这也是为何住建部再次强调“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的关键。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房产过剩,商品房过剩,但是到底过剩多少?地方有多少虚报瞒报?必须信息公开
不仅仅是老百姓,包括对于很多全国性房企来说,其实也是需要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的,需要一个地方准确的数据来作为是否投资的关键。但从过去到现在来看,绝大多数房企要想在一个城市落根、有项目必须先过“送礼”“吃饭”这关。就我身边的观察来看,几乎每周开发商与房管部门都有所谓的“饭局”,这样其实背后很容易滋生各种问题。不仅仅加大了房企开发成本也加大了购房者购房的风险成本。这也是为何很多老百姓都会认为他们“串通”的原因。
之所以有很多的“暗箱操作”其实就是信息不公开,房企和地方利用了“信息时间差”
此次指导意见已经很明确的提出了目标“推进房地产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高房屋交易管理服务效能,向各类房地产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便捷化的服务,营造稳定、透明、安全、可预期的良好市场环境”。进入2020年了大家一定要意识到“信息价值”,房企一部分的收益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信息价值”。包括之所以很多房企原因跟地方搞好关系,其实也是想要这种所谓的“信息”。大家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本地房企规模不大但是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地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思考下。图上所示是过去10年房企土地购置费与土地成交价走势图,可以明显看到从2014年后这两者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2018年的土地购置费竟然是土地成交价的2.26倍!!这其中真的需要这么大的资金量吗?这个真的让人怀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房地产盈利预警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房地产盈利预警分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