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房地产市场前三季度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房地产市场前三季度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快手前三季巨亏718.72亿,每年都亏几百亿,为什么没有倒闭?
快手如果不整顿风气,就好比大树烂根,巨亏扶持就像是给烂根的大树挂吊瓶输营养液,庸俗负能量的东西国家早晚会出手整治,就说那个辛巴带货的,卖***货爆粗口,就这样还留着。
很看不起快手。
看了好几个人的回答发现没有一位回答到要点上的,这是由于绝大部分人(包括所谓的金融专业人士)根本不懂港股里的一些特有规则,拿着a股的普通规则看快手这家港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怎么可能讲清楚本质呢?快手虽然确实在亏损但真实的亏损额远远不到718亿元,为何这么说呢?大家先看看快手的三季报数据。
在快手的2021年度三季报里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数据。一是期内亏损,也就是2021年1-9月亏损额确实为718亿元。二是经营亏损,也就是实际运营期间实打实的亏损的为219亿元。
大家难道不觉得奇怪吗?经营亏损与期内亏损怎么能够相差500多亿元,多亏的这部分钱去了哪里?
重点来了,在快手的财务报表中有一项叫作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东西(名字太长了,我就不打全了),这玩意发生了512亿元的亏损,和上面提到的差额对上了。因此,快手亏损718亿元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这玩意到底什么呢?快手为何会在这上面亏了那么多钱?
其实这是港股特有的一项东西,要摊开了讲十分复杂,我大致给大家解释一下。
港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快手这样的科技类公司(包括前两年的小米、美团)在上市前会募集很多天使投资人,他们当时愿意出钱给快手就是等着它上市以后股价大涨。天使投资人当年出钱的时候快手给他们发了叫作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东西。由于没上市前快手的估值很低,因此这玩意的价值也低。等到了在港股上市以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价值随着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幅上涨。
港股奇葩制度开始出现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随着股价上涨所呈现出的差额要体现在公司的利润表里。由于快手是在今年2月上市的,因此这个差值会在快手的2021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年报里均有体现。而且快手的股价涨得越高,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也就越大,换句话说给公司利润带来的亏损也就越大。
说起像快手这类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什么亏损了700多亿每年都亏几百亿没有倒闭。这是现代的经营理念所导致的,我们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的一种看法。
过去小农经济的时候,我们企业实行的是扩大再生产的方法,也就是说有一点利润拿利润再投资。因此其实融资的需求不是很大,通常都是用自有资金去发展的,但是那样发展要几十年几百年以后才能发展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还等不到发展,就在自己周边的竞争当中就垮台了。
从欧美等国引进的,类似于快手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快速募集资本的方式,他们是***取的先造框架再来做内容的一种模式。
因为他们计算***如说这一个市场能够10年之内就能够盈利回本,那么他一开始就把10年的钱都花下去了,然后快速的寻求增长,逐步逐步的把那些投资的亏损弥补下来。所以所谓的亏损,所谓的在起步的时候的亏损是他们所有投资者在计划之中的。他们在铺垫市场和技术框架的时候是大手笔的。
这就如同建设一条铁路一样,这一条铁路建设的投资是要很多钱的,但是要收回这些投资,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5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说都是亏损。但是50年以后你再来看这个投资和亏损的话,那根本不值一提,如果50年以后再要建这一条铁路的话,投资更大。
这也好比我们建设的长江三峡的水电站一样。当时我们没有钱,全中国人民用的每一度电都拿出几分钱来支持长江三峡的建设。但是长江三峡全生命周期100年的工作可以产生10,000亿人民币的钱。那就相当于当时全国的GDP。
我觉得快手现在这种制作视频的媒体实在是进攻势头很强的,有的时候有点超强了,我们的手机有时候按钮不知道按到什么地方,快手就说下载到我的手机上了,当然我通常都是毫不留情的就把它删掉了。#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策划##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房地产市场前三季度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房地产市场前三季度分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