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县域房地产需求端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县域房地产需求端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一些县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多,远超过县城的购买力,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未来十年城镇化进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房子?我们用总量定向法,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来得到这个结论!以中国未来十年城市居住的人口的变化? 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未来十年新竣工的住宅面积的变化?来分析一下供求之间的关系!
目前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8%,意味着82000万人口在城市里面生活。今后十年每年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在2027年的时候,城市里边生活的人口将能够达到96000万,城镇化率将会达到68.5%,这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十年人口的变化的现象;
第二个看一下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截至到2016年年底,通过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36.6㎡,在未来的十年居住环境不断优化的人的居住面积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也就是到2027年的时候,人可以达到41.6㎡。
目前中国城镇里边的住房的面积一共是300亿㎡,到2027年的时候,人均居住面积41.6㎡的话,一共的住宅的面积需要的是400亿㎡,
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还要再增加的住宅的面积大概是多少?
在过去的十年,每年的住宅新的竣工面积,保持了比较稳定,在10亿㎡左右,最近的三年时间,每年的住宅竣工面积在9亿㎡,如果保持这个水平不再继续下降的话,在未来的十年中国城镇那边会新增住宅面积90多亿㎡。从总量定向法来说,我想当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轻易的去听信那些说未来的十年,中国城市里面的房地产将明显的供大于求或者说中国城市里面的房地产会严重的供不应求,这些观点都是不理性的!
总量上的均衡并不等于说在不同的城市里边也是均衡的。
整体上人均城镇化的住房面积是36.6㎡,但是在深圳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1㎡;广州26㎡;北京32㎡,上海35㎡;在大部分二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在35到40㎡之间;在大量的三四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在40到50㎡之间。
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未来十年房地产的供求总量上是均衡的;另外一方面,在不同的城市是不均衡的!
怎么看都是傻看,早就看到了,也等于白看到。全国都是这种现象。不光县城,就连大城市也是如此。上海周边也很多空闲楼,有些乡镇闲一半。那为什么还在继续盖楼呢?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农村的房都没人住,也还在建。这说明建房有钱嫌。听说咱国家的楼够三十多亿人住了,为什么还在盖,有些地方城市盖,农村合并村也在抢着盖。我看是钱多了,没钱让盖也盖不起来。
县城商品房,潜在的购买对象,还是针对农村大批已经快要进入婚龄状态的年轻人。
他们买房后,以后孩子上学比较方便,还有就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学校,随着城镇化普及率过快,导致医疗、学校医务水平,师资力量都突然变得奄奄一息。
这就很残酷的从根本上切断了在农村持续生存的“根系”。
为了家庭医疗和教育的保障,不得不迫使大家纷纷进城买房。
还有就是,农村的孩子,当你快要步入结婚年龄段,如果你家里县城没有一套房?那就对不起了,没有女孩子会愿意嫁给你。
县城的房子,相对于农村自建房而言,大家普遍认为它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保值升值功能。所以才持续推高了县城的房价。
其实,现在落后地区农村的凋零,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扶持,慢慢的就会轮到县城也开始凋零。
随着国家高铁项目的广泛普及,“县县通高铁”后,县城人口会呈“尽流出”态势。未来的人口流动趋势,必然还是拥向人口较为密集地区买房置业,安家落户,就业发展。
彼时,县城里到处空空荡荡,房屋有价无市,你的房子至始至终没人敢接盘。贬值的速度之快,很快超出你的心理预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县域房地产需求端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县域房地产需求端分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